回到主页

郭兆凡:批判性思维的价值,还远远不是中国社会的共识

把批判性思维内化成自己的思维习惯,需要一定的练习。

作者:郭兆凡

C计划联合创始人,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,Tedx演讲嘉宾,腾讯、清华等特邀培训师,曾任职21世纪教育研究院、高盛集团,深耕教育创新领域10年, 《学会提问》导读专家,专业培养儿童和成人的理性思考、批判性思考能力。

《学会思考》的第一稿,是2017年写完的。

8年,7稿,多次推翻重来,我和蓝方、明欣合写的这本书,上周开始销售了。


broken image

这是一本结合本土案例,讲批判性思维核心方法的书——人应该如何思考?应该独立地、批判性地思考,相信证据和推理,相信经过高质量论证推出的结论,做出更好的判断,并以此指引自己的言行

9年前创业时,我们就读了上百本批判性思维领域的书籍,提炼出了最核心的方法论,这些大都有学术出处,多年来没有大改。

为什么还会写这么久、这么多稿呢?

了想,因为一些不易吧:

如何让同人群能反思自己的思维问题、重视理性?不易。如何识别并拆解不同人群的痛点问题?不易。如何能自我突破,坚持专业性、严谨性?不易。如何让不同思维基础的人能看懂、能学会?不易。

面对不易,这些我们做了不同的在线课程,教学、互动,反复打磨、修改,培训了几万人,涉及不同年龄和背景,积累了很多经验,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些不易。

这些经验体现在这7稿的修改中,沉淀成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本书。

这本书会推动你反思自己的思维问题、重视理性

批判性思维、理性思考的价值还远远不是中国社会的共识,而阻碍人重视和发展理性的因素又有很多:思维习惯、情绪化思维、集体主义压力、民族主义、宿命论、工具理性主义、父权制、犬儒主义、反智主义、虚无主义、成功学、传统道德规训、盲目崇拜权威、语言宣传操控、社交媒体算法……

越不会批判性思考的人,常缺乏质疑精神,对自己的思考比较自信,即使偏听偏信也不自知。人们可能对批判性思维有很多误解,却又不愿深

怎么办呢?

书里有大量于场景的对比例如回到生活场景,一边呈现出人们熟悉的做法,促进人的觉察和反思,另一边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做法,让你更清楚好的选择是什么样,能进行自查。查。

broken image

/《学会思考》:003页/

多数讲批判性思维的书籍,只用简单的小例子,例子是为思考方法服务的,只要读者能理解这个思考方法,例子对读者有什么改变和用处,不会被优先考虑。

但这本书里呈现的很多例子,是从问题和场景出发,展现了较完整的分析样例(不是标准答案),便于读者直观地和自己的思考做对比

例如,该不该让小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多数家长也都能想出几个理由,有自己的判断。
对比书中的表格,你就会看到人们的思
常存在的问题:

  • 不全面,只想到某一些利弊
  • 有偏颇,倾向于支持或反对,没充分思考和自己不同的意见
  • 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,没考虑孩子的感受、状态、年龄、性格、能力、兴趣等因素
  • 价值观不清晰,在有利有弊的情况下无法做出取舍
broken image

/《学会思考》:177页:理性分析小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利弊/

这本书也提出并回应了人们对批判性思维最常见的误解。

除了自己读,如果你觉得亲朋好友思维能力强,这本书或许合他的口味,如果你觉得亲朋好友思维能力不强,也可以送他书,说不定能促成一些改变呢

书中分析的痛点问题,能直接帮你改善生活

很多人面临很多问题和困扰,却觉得难以改变。人们常见的观念是:主要是某个别人的错,别人改变了,问题才能被解决;大家都有自己的问题,与痛苦一起生活是人生常态;我也努力过了,太困难了,我无能为力。

很多人确实做出了努力,但方法却不得当。因为思维能力有提升,观念没有改变,努力容易是低效的重复

书中有几十个例子,是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中国人,在当社会中面临的常见痛点问题

职场:业绩下滑,怎么分析原因、找解决方案?是否应该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?开会时讨论效率低怎么办?工作中习惯拖延怎么办?陷入迷茫,该不该去过间隔年?怎么评价项目的质量或优劣?……

育儿:该不该给一二年级的孩子报补习班?该不该让小学生用社交媒?孩子又偷偷用手机,怎么办?打孩子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?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怎么办?把孩子和学霸比较,激励孩子努力,这有什么不对?……

生活:网络信息泛滥,怎么分辨真伪?和家人朋友三观不一致,怎么办该不该相信星座?房子不够住了,该不该换大的?怎么决定要不要换城市生活?家人朋友是杠精,怎么办?……我们也希望人们能关注公共问题,因为它们与我们每个人也息息相关,公平正义也应该是社会的追求。

城市该不该取消地摊?留守儿童为什么会辍学?女司机开车是否更不可?小区狗屎多怎么办?…

针对这些例子,我们都做出了比较完整的分析样例,供你参考,你可以根自己的情况修改,然后应用在生活中,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言行,更好地解决问题,改善生活与关系

你也会看到,很多例子我们只写了一段话,但浓缩了我们自身和培训中的经验。

例如讲权衡论证时,我们讲到一个常见问题是“价值观不清晰”,分析“该不选择薪资高、工时长、出差多的工作”这个案例时,下面这段话中,“从自己和家人的感受出发,了解自己真实的需要”,是我们提出的其中一种“了解自己价值观”的方法

人们常常压抑感受、对习惯的生活麻木,书中没有空间讲如何从感受出发了解价观,但希望这一方向对你有启发

broken image

/《学会思考》:187页/

全书也引用了一些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,帮助你扩展知识面,增加对问题的认知。

这本书尽力坚持专业性、严谨性

这7稿中,我们先后做了好几种目录结构。

人每天会收到各种信息,用语言、文字或影像的方式;会面临各种冲突、争议、问题、挑战;会需要做很多事,做决策、讲话、解决问题……

  • 第1章,讲批判性思维的三个关键词、主要障碍、核心方法。
  • 第2-6章,主要顺着信息的流动方式讲:定位问题-获取可靠信息-提炼信息-评价信息(好的、糟糕的论证)。
  • 第7-14章,主要结合五大不同的应用场景讲:提炼规律、价值判断、做决策、解决问题、表达信息。

经过这个过程,就能把评价论证和不同场景结合起来,知道什么情况下、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。

其中多数的方法,你可能在不同的批判性思维书籍中能够看到,并非我们原创,这是体现专业性。

但把不同方法组合成一个体系,以上述方式呈现,并和场景、案例结合,这是我们原创的。每个人的思维都会有局限性,书中的案例分析并不是标准答案,但我们尽可能呈现问题的复杂性,尽可能让表述更严谨。

例如人们常常会相信人品信誉好的人,领域内的权威专家,没有利益冲突的人或媒体。

我们会讲到这些考虑是有道理的,但也会讲到这三个因素被滥用的各种情况,以及更进一步判断信息质量的方法。

broken image

/《学会思考》:114页/

你在全书也会看到很多程度副词:可能、有的人、大概率、或许……这是更严谨的表述,但这些表述并不是要让论证陷入中庸或虚无,你依然会看到我们论证的过程,以及更认同的某一些初步结论。
你可能会认同,也可能反对,只要有理有据,都很欢迎留言交流。

这本书让不同思维基础的人快速上手、反复练

学习思考,理解、知道,不等于能自己做到。要把批判性思维内化成自己的思维习惯,需要一定的练习。

书的每一章有这样一些模块和特点:

  • 引入案例:从痛点场景切入,呈现问题
  • 本质洞察:分析引入案例和这一类场景,呈现人们常见的困扰和错误做法,加深你的觉察和反思
  • 思维方法:可视化、步骤化,清晰地分析引入案例,帮你理解
  • 注意事项:讲人们用这个思维方法时,最常见的2-3个问题、迷思、卡点
  • 应用场景:这章的思维方法在什么场景下能用上?一般会归纳出2-3个常见场景,引入新的例子讲解
  • 总结:提炼要点,便于你抓住重点、复习
  • 练一练:1-2个练习案例,你可以自己先思考、写下来,再和我们的分析样例比对在短视频、短剧泛滥的时代,我知道,读这样一本书并不容易。

我并不期待你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,或是做很多笔记,或是认真做完所有练习。
放轻松。

但我希望,你别忘记它。

抬头能看见它,有空时翻翻它,每次能完整读一章最好。看一个例子,多了解一个方法,多一点反思,为自己的每一点成长,鼓励自己。

过两年,当我们仨再出一本新书的时候,你大概也会看到我们的进步。

或许我们也不敢自诩为批判性思考者(critical thinker),但我们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,尽力地,勇于质疑、倾听多元的声音、相信证据和推理、选择公正与良善。

希望,你也是。